[隨想] 數位減量小嘗試

最近這兩周做了個數位減量的小嘗試。簡言之,就是我做了個小諮商,並且跟諮商師一起決定,嘗試一次比較嚴格地限制自己對於社群媒體的使用形式。剛啟動時的第一周非常痛苦,我幾乎隨時隨地需要與一個很兇猛很兇猛的聲音共存。它存在在我的腦袋裡,不間斷地尖叫與威脅我,把握每個可以批評、貶低我的機會對我做出各種尖銳的評論。要不是因為這次的小實驗,我也不會察覺它已經成長得這麼巨大了。
_

這其實不是我第一次嘗試數位減量。不過這次比較大的收穫在於,我不只是限制自己使用社群網頁的時間而已,我還嘗試,在逐漸積攢自己想使用社群網頁的渴望時,從中去過濾與區分有意識無意識的使用需求。

我發現可以把自己使用 Youtube、Facebook、Plurk、Discord 等等的習慣,簡單地區分為「有意識地選擇娛樂」和「無意識地選擇娛樂」兩種。其實不論是哪一種做法,都能讓我欣賞到自己喜愛的作品並從中得到快樂的體驗。但這個「欣賞喜愛作品」的體驗,在兩種做法中的比例有些不同:

在「無意識地選擇」這個路徑當中,我更頻繁在做的事情是:漫無目的地在各種社群軟體之間流轉,這些行為能不斷觸發一些並不踏實的快樂感受,多巴胺被每個小泡泡跟新提示給刺激,促使我更加流連忘返。這些過程也同時使得我的感官麻痺、對於自己的狀態和心聲不敏銳,而且會在某些時刻頓時覺得空虛與焦躁。

而「有意識地選擇娛樂」,其實還是會接觸到社群或影音平台,但是在我弄清楚自己想尋找哪項目標的前提下去使用這些平台,能避免我無意義地逗留、重刷而導致的空虛感。

例如我昨天就給自己設了一個目標:閱讀噗浪某篇特定PO文的留言與回覆,以及在YT看一下我推的介紹影片。我要求自己只執行這兩個目的就離開,而不要去與plurk, youtube, facebook 的其他動態做互動。


寫文章與社群關係
 
我喜歡用文字整理自己心情的感覺。我享受找到合適的用詞精準地描述感受、梳理想法的過程。我也喜歡收到回饋。當知道自己的文字可以給予他人共鳴、感動時,當然是很開心的。不過,以 plurk 等等社群媒介作為文字發布平台後,渴望收到他人回饋的心情,就也容易成為另一個掉入多巴胺漩渦的觸發點。它讓事情進入一個有點兩難的局面,我想慢慢在寫字、收到回饋的愉快、不掉入漩渦之間,取得一個合適的互動關係。

我對自己這次的數位習慣調整,還有另一個期待:希望我能更願意靜下心寫更多文字。其實前陣子也曾斷斷續續地寫過幾部作品的心得,但都好零碎,希望能把想法逐漸整理起來。喔,還有那個,我有點想慢慢地把之前自己曾經在 plurk 上寫過的作品心得整理到 blog 裡頭。

噗浪的好處就是你可以零碎而閒散地發心得,比較及時,能留下欣賞作品時第一時間浮上心頭的那些雜亂感受,但這樣的文字就比較沒有系統、思緒比較跳躍。

而通常我會放在blog裡頭的文字就是經過咀嚼、回味與編排之後的產出,相對完整。但我對於「完整」的期待好高,它常常會反過來阻礙我把文章給完成。
_

就是降。
今天早上聽了24小時偵探,超棒的、超喜歡,我一邊聽早餐一邊拿筆寫了一些零碎的心得。其實只是原本會發噗浪的過程變成手寫紀錄而已。很愉快、很有趣。等我編排好這些心得,再發到這篇blog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