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劇] *海翁的追求:鯨鯢小說集與艷紅廣播劇心得

《鯨鯢》短篇小說集《艷紅》廣播劇心得
/
BL類型故事不變的核心是愛情,愛情使得抗爭主題的作品更加地柔軟,我卻覺得作品因此而更貼近真實的生命故事。在比較傳統陽剛的想像當中,抗爭可能會被理解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而奉獻的道德大義,但更多時候,抗爭是起始於小情小愛,因為有這些一點也不渺小的小情小愛將我們連結起來,所以我們才想為了所愛的人、所愛的土地而爭取些什麼。

在感性起來之前,要先說通常這樣題材的作品,最需要拿捏的平衡是,要避免在故事的政治寓意之下落入「為倡議而服務」的目的,而使得角色動機、個性,以及故事情節的推展過於蒼白或單薄。但鯨鯢的小說篇章與艷紅廣播劇裡每一個角色,都很立體飽滿、有血有肉。

※ 有劇透!還沒聽劇的人請留步 ※
這張圖是預告片的畫面

翻開小說,讀到《艷紅》篇的開場文字,一身火紅、姿態性感的長髮男子走在街上的形象浮現於紙上,讀到艷紅接起電話的段落時,我很快決定先闔上這一頁,改而先把其餘的小說篇章讀完,獨獨跳過《艷紅》與《夕紅》,留給聲音劇場來帶我認識他的故事。

當劇走到尾聲,艷紅縱身一躍的時候我已經滿臉淚水。原本是閉著眼睛聽劇的,在片尾曲響起時,帶著滿臉淚水張眼、翻身打開海翁*的鐵盒,一邊聽著歌一邊翻閱一張一張明信片上艷紅的身影,再閱讀了那兩封寄不出去的信。

角色印象

還沒聽劇之前就時常在郭霖老師的粉專上面看見老師對艷紅的熱愛,在劇中也真的感受到他的魅力,真的是很迷人的角色。他不是那些善於論述的抗爭份子,如果生於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或許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三八閨蜜。他敢於追求想要的一切,也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然而因為時代與政權的殘忍,讓他走上個人風格依然強烈、依然美豔帥氣,卻難以挽回的人生終點。

喜歡郭霖的詮釋:艷紅說著「宣告誰是我的老 ‧ 公 · 」「我前男友都這麼說♥」的嬌嗔三八、「哭枵*、去死、難看到哭爸*」的潑辣、靠在沙發上喃喃自語「原來他以前就常來啊」的純情。每個艷紅三八嗆辣的鬥嘴嘻笑和戀愛中的少女心聲都讓人聽著聽著忍不住笑出聲來。

偕夕溫文儒雅的說話語調,有著沉穩而堅定的形象。與情人曖昧調情時,語氣間仍有那股書生氣息,卻多了許多柔軟的情感。特別想說,很喜歡他跟艷紅在街頭發傳單的場景中最後一句話「你,下次見」呈現的畫面感:雖然只聽到聲音,卻好像可以從語氣間看見偕夕上揚的嘴角。

四位主要演員的表現都非常喜歡,但因為戲份差異所以前兩位談得較多。陳警官恃勢凌人的欠揍感,和明鯨溫暖的形象。陳警官我最喜歡的情節是在山間因車子爆胎而爆氣的時候,特別是那句有夠難聽的「一個死人妖一個死番仔」的氣口(真實到很想扁人)。明鯨的形象和其他篇章中的形象差異甚大。年輕時的明鯨溫暖而熱情,和艷紅的鬥嘴特別可愛,但在其他篇章中他被鯨鯢內的同伴們尊稱為「明先生」,情緒轉而內斂許多。使得我剛開始聽劇的時候,根本沒意識到開場時這個活潑的男聲原來就是那位明先生年輕時候的聲音。

還想特別說鬍鬚仔夾雜國台語剾洗*艷紅的語調很自然很可愛。然後重聽時,又在演員的氣音中聽到了更多情緒,像是艷紅被偕夕稱讚時的氣息、被陳警官用槍指著時壓抑著憤怒的氣息等等。聲音劇場中有太多值得細細品味的細節,說都說不完。

兩位主角佇立在鯨骨拱門之間

無力感與奢侈感交雜的憤怒

老實說聽劇&讀小說的過程情緒很複雜,我越被作品感動,越會對自己感到生氣。

大約是在19年香港反送中開始,我面對相關的影視與文學作品都會有類似的心情。上一個印象深刻的類似經驗是我在電影院看《返校》,想起入獄的香港學生而崩潰流淚的時候。說起來,海音的故事,比起台灣,我閱讀時總覺得更像是香港。例如作者重複地提及海音人熟悉的「海音話」,比起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會說母語的台灣,更像是在比喻仍保留著完整粵語文化的香港。也包括故事中警察與抗爭民眾對立衝突的景象,我一定會浮現那時在Facebook Live看著香港中環、中文大學的街頭景象。腦海裡會浮現太多似曾相識的場景。想到曾相識的他或她,如何小心翼翼地從眼線下掩蔽行蹤,默默地關注與討論任何他們的政府不允許的事情。

這種生氣,大概是源於一種無力感跟奢侈感:對我來說,這些作品是優秀的藝術作品,但對我心中浮現的一個個面孔來說,這是他/她們真實的人生。無力。我除了關注能做的事情那麼少。奢侈。我對強權眼線感受最深刻的時候,也僅僅是在寫這些心得時,想感性卻又小心翼翼地避免提及某些字詞(以避免傷害到所認識的人)的時候。

也因為知道與意識到這些事情,所以不允許自己揮霍自己手中擁有的那些,微薄而不容忽視的權利。像是2020年總統選舉時,還記得自己在投開票所小心翼翼地蓋下印章,反覆檢查印章的蹟墨有無印染到他處(很擔心變成廢票),以及我對2021年的公投有再多的不信任都仍堅持要去投票的時候。

我拿到的公投票是不同意

已逐漸複雜的政治想像

然而,也有還有很多不那麼感性的心得,特別是在故事中有些具有論述性的對白文字時,會一度把我帶出戲,並默默地在心裡頭與作者的文字產生對話辯論。可能是因為我對於政治、人權、民主的想像不再是14年反服貿時,剛開始認識公共議題的熱血單純:開始對公民投票的公共意義產生質疑;嘗試探索更多元的民主實踐;認知到民主不只是投票,還有各種形式的溝通與妥協;對六四事件的反思不再只是強權鎮壓,而還有關於那時期學生與工人的民主藍圖想像差異與隔閡,以及更多關於平等、資源分配、經濟等等的想法。那是記得有次跟一群人討論89學運時,當隔了一面海域的台灣朋友為我們的民主而自豪時,我聽見與看見,離那塊土地更相近的朋友們、沒有權利公開談論這些議題的朋友,比起我們更加深刻的思辨反省。

結語:關於浪漫

當然小說還是浪漫一些的。不論任何類型的運動都需要浪漫、需要一些感性的訴求,支撐疲憊的抗爭民眾走下去,不只是在非民主、沒有投票權的國家,也在雖然已經號稱民主、仍蠶食邊緣族群人權的政權底下。

全篇處處充滿以鯨為喻的描述。海音整個島嶼都有著鯨信仰,比多元且高度現代化、資本化的台灣,有更加純樸而貼近大自然的形象。偶爾我會在某些篇章的比喻中感受《複眼人》的文字曾經給我的印象。整本小說就和它的主視覺一樣,是美麗而有些憂鬱的海藍/紫色。從預告到正片,不時有海翁的聲音浮現,低沉而強壯。我似乎看到堅定向前游的鯨、又好像看見痛苦翻身、奮力一搏的鯨。想起柳廣成在別冊中留下的文字,鯨是帶著眾人往前走的抗爭鬥士,也可能是自覺沒有英雄能來帶領自己,而痛苦地站起來搏鬥的市井小民。我知道不論對自己的微薄力量再怎麼感到憤怒,我還是選擇浪漫地相信,這些搏鬥必定會積累與產生改變,或許就像《百年追求》紀錄了三代台灣人的民主追求一樣,無法很快,但改變總會到來。

音樂幾乎是讓抗爭的浪漫情緒能夠延長的關鍵。艷紅廣播劇尾端的《黃昏花》,比較像是在唱艷紅與偕夕的故事,而我寫心得時不斷想起的則是,撐港遊行現場香港朋友邊走邊教我怎麼唱的這首《願榮光歸香港》。
把開箱照放在最後面


*海翁(hái-ang):「鯨魚」的台語。因為鐵盒上的文字是「HAIANG」。所以我想,用鯨魚的台語名,好像更貼近這部作品想呈現的調性。我其實不太確定那到底是不是鯨魚的叫聲,先這樣暫定,要是搞錯了再回來改。看來要回去補聽鯨鯢地下廣播電台,看盆栽跟庫庫對這部分的音效處理有做過什麼延伸討論。

*哭枵(khàu-iau):常常被俗寫成「靠邀」
*哭爸(khàu-pē):常常被俗寫成「哭爸」
*剾洗(khau-sé):「挖苦」的台語